聚丙烯酸酯类粘合剂的合成
目前粘合剂的合成多采用乳液聚合工艺。
PA(丙烯酸酯) 树脂或整理剂是由各种丙烯酸酯单体与其他各种硬单体、软单体、官能单体、交联单体和必要的添加剂等共聚而成。
合成时加入乳化剂,引发剂和其它助剂。PA产品的性能主要由合成时单体组分的配比、乳化剂引发剂品种和浓度,温度等条件来决定外,聚合工艺和加料方式也是关键因素。
1聚合工艺
聚合方法主要有单体一次加入、分批加入或连续滴加。
根据实验,聚合方法以分批或连续滴加工艺为主,其易于控制,产品拉伸强度也较好。
2加料方式
加料方式有单体全部混合、部分混合或单体分步加入。
加料方式三种都有采用,性能各有优缺点,要由产品要求来决定。
3具体合成工艺
①混合单体全部乳化后加引发剂聚合
即将乳化剂用去离子水溶解后加入混合单体,搅拌升温至适当温度,再滴加引发剂(过硫酸铵等) 完成聚合的过程。
用去离子水,搅拌,使均匀溶解,在搅拌下加入部分混合单体和引发剂,搅拌乳化,加热升温聚合,最后余下的单体和引发剂溶液分批同步加入或滴加,然后保温使作用完全,冷却至室温,调节PH,过滤,出料。
②先加部分单体进行乳化,余下的单体和引发剂同步分批加入或滴加乳化剂。
4聚合方法
①多元共聚
侧链长的丙烯酸酯聚合物玻璃化温度低,柔性好但物理机械性能差,反之,则玻璃化温
度高,成膜硬,机械性能好。
一般常用不同种类和比例的多种单体进行多元共聚,提高性能。四元、五元共聚物十分
普遍,也有多达七元、八元的。
②丙烯酸酯微乳液
超微粒子乳液,粒径在0.5一l00nm ,介于溶液和胶体之间,一般为透明的分散体系。适当加一定成膜助剂,则在低于MFFT的温度下,能形成致密、光洁的膜,因此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对微乳液聚合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
③核/壳结构复合胶乳液
核壳结构聚合物粒子是通过特殊乳液聚合方法制备出的一类具有双层或多层结构的复合粒子。
即先用种子乳液聚合成核再将乳化好的其余单体作为壳单体连续滴加到种子核乳液中,聚合成壳体的工艺方法。
此种方法可以提高最低成膜温度,解决堵网的问题。我们通过在核单体外层包覆一层玻璃化温度相对较高的成分,使乳胶粒子具有核壳结构。
这样,一方面减少了或消除乳胶粒子在筛网上过早成膜的可能性,从而有效的解决印制过程中的堵网问题;另一方面,在较高温度下成膜时,壳层部分乳化并破裂,粘合剂主体流出润湿织物并形成连续膜,较硬的外壳在膜表面形成不连续的覆盖层,起防粘的作用,而又不破坏手感柔软且牢度较好的性能。
④互穿聚合物网络(IPN)的结构胶乳
IPN 是2O世纪8O年代发展并迅速得到推广应用的一门新型聚合物共混改性技术,它是将
两种或两种以上聚合物网络相互贯穿、缠结而形成具有某些特殊性能的聚合物共混物,从而满足人们对材料性能多样化的需求。
- 上一篇:塑料溶接应注意的事项 [2015/4/1]
- 下一篇:双组份快固油面可粘胶粘剂 [2015/3/31]